首页 >  资讯 >  国际  >  正文

莱茵河的华丽转身

时间:2021-06-23 来源:中国水利报

莱茵河是西欧第一大河,全长1232千米。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工业复苏和城市重建,莱茵河流域工业化加速,莱茵河周边建起密集的工业区,以化学工业和冶金工业为主。德国现代化工业区鲁尔区就在其支流鲁尔河和利珀河之间,约300家工厂把上千种污染物倾入河中。此外,轮船排出的废油、两岸居民倒入的污水废渣,以及农场的化肥农药,使莱茵河流域的水质遭到严重污染。

不堪重负的莱茵河流域出现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退化问题。20世纪60年代末,莱茵河已成为名副其实的“欧洲下水道”,所有水生生物几乎在德荷边界河段绝迹。经过近50年的治理,莱茵河流域如今已经旧貌换新颜,从莱茵河的华丽转身,可以窥见德国水环境治理的成功经验。

痛定思痛的莱茵河治理

1986年,瑞士莱茵河畔的Sandos公司化学品仓库发生火灾,大量含剧毒化学品物质的消防水直接进入莱茵河,使沿线河水变成红色。“Sandos事件”成为德国和莱茵河沿岸国家决定对莱茵河开展治理的标志性事件。

成立跨国协调合作机构是莱茵河沿岸国家共同治理河流的基础。1950年7月,由荷兰提议成立莱茵河保护国际委员会,经过60多年不断改进,该组织不仅设有政府组织和非政府组织参加的监督各国计划实施的观察员小组,还设有许多技术和专业协调工作组,包括水质、生态、排放、防洪、可持续发展规划等工作小组,将治理、环保、防洪和发展融为一体,形成了统筹兼顾、综合治理的科学理念和整体战略。

莱茵河保护国际委员会成立之后,各国启动了莱茵河流域治理,总体经历了污水治理初始阶段、水质恢复阶段、生态修复阶段、提高补充阶段。1970年至1985年是污水治理初始阶段,主要治污措施集中在“管末端”,商定将《控制化学污染公约》《控制氯化物污染公约》《防治热污染公约》作为具有法律约束力的文书。1986年“Sandos事件”发生后,各国制定“莱茵河2000行动计划”,提出在2000年年底前,高等物种鱼类(如鲑鱼)在莱茵河重现,莱茵河重新成为饮用水水源地,改善北海及沿岸湿地动植物的生存环境等目标,这个阶段为水质恢复阶段和生态恢复阶段。2001年,在莱茵河流域国家部长会议上,批准实施以莱茵河未来环境保护政策为核心的“Rhine2020——莱茵河流域可持续发展计划”,进一步改善莱茵河流域生态系统,改善防洪系统,改善地表水水质和保护地下水,莱茵河治理进入了提高补充阶段。

此外,莱茵河保护国际委员会还在莱茵河及其支流上建立了57个水质监测站,通过最先进的方法和技术手段对莱茵河进行实时监控,形成监测网络。每个监测站设有水质预警系统,通过连续生物监测和水质实时在线监测,可及时对短期和突发性的环境污染事故进行预警。同时,还建立了“国际警报方案”,当发现污染物时,在瑞士、法国、德国和荷兰设置的7个警报中心能够及时沟通,迅速确认污染物来源,并发布警报。

经过几十年的治理,莱茵河流域的生态环境明显改善。1992年,莱茵河所有污染物实现了50%以上消减率的目标,部分污染物排放减少了90%。2003年,河水基本清澈,水中溶解氧饱和度达到90%以上。

德国城市的水环境治理

经历了数十年的治理后,莱茵河德国段已经成为风景秀美的游览胜地。

在水治理领域,德国建立了完善的法律法规并执行严格的控制标准。在德国水法体系中,最重要的是1957年联邦会议通过的《水平衡管理法》。1976年,德国出台利用经济手段对水体进行保护的《废水征费法》,首次按“谁污染谁付费,谁使用谁支付”原则收取环境保护费用。欧盟自2000年12月开始实施水框架指令,要求欧盟国家在2015年以前实现“良好的水状态”。德国城市执行欧盟水框架指令,每六年修订一次。德国注重以水生态原始状态作为水环境保护的目标,不仅关注水环境、水生态指标,还关注水体物理状态,陆续去除河道驳岸以恢复自然生态岸线。

德国建立了数千个水质监测点,开展全方位的水质监测。其中北威州就有300个监测点,监测内容包括化学监测指标58项、生态监测指标67项。监测数据提供给各级政府和研究机构查询,公众也可以在网上查询水环境质量、洪水预警等信息。同时,建立了电子水管理综合系统,包括废水、地下水、地表水、饮用水等模块,根据不同的权限,可提供州政府、地方政府、公众和大型水域联合会使用。

德国从三个方面采取了综合治理措施。一是调整产业结构。以北威州鲁尔区为例,州政府通过提供优惠政策和财政补贴,对鲁尔区传统的煤炭、钢铁、化学、机械制造等重化工业进行清理改造。二是发展可再生环保新能源,各级政府都积极推动环保新能源的利用,通过税收优惠、补贴等扶植新能源开发和利用,鼓励民间参与新能源创新,设立专门的政策性银行为新能源发展提供优惠贷款。三是从流域层面实施综合治理。从点源上来说,工业企业采取最先进的处理工艺,执行最严格的排放标准,降低对水环境的影响;从城市面源上来说,德国60%仍是合流制体系,建立处理规模远超过生活污水排放量的污水处理厂,确保所有生活污水均能有效处理。同时建立有效的排水管网和雨水池,对雨水进行收集和利用;从农业面源上来看,为防治河流近岸污染,规定沿岸5米范围内或者斜度超过20度的岸坡不得作为农田。冬季休耕期、雨天均不得开展施肥作业,防止化肥尚未被农作物吸收就流失到周边河湖水体中。

此外,德国还建立了高效的联合会管理模式。水环境管理主要依托水联合会,在水环境质量较差和需要治理的河流建立水联合会,会员由流域范围内的地方政府、企业等组成,联合会是非盈利性的公益组织,会费由各会员按照污染防治贡献大小分摊。水联合会负责从源头管控到末端治理的全过程管理,包括规划、建设和运营流域内污水处理厂,实施防洪防涝及水资源管理,开展水体生态修复等。

德国在有力有序地进行水治理的同时,也让保护水的理念深入人心。环保意识是德国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学校注重培养学生对水和自然的感情、对社会的责任感。同时,在德国有许多自发组建的环保组织,他们会对包括水问题在内的各类环境问题开展调查并公布结果,对一些违法或有争议的行政决定进行诉讼。此外,德国对公众参与水环境保护也有相应的法律保障。经历了数十年的探索,德国的水治理已成为有机整体、形成完整体系,莱茵河也完成了从“欧洲下水道”到德国靓丽名片的华丽转身。


作者:居小秋 责任编辑:叶星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