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普与文化 >  文化 >  正文

“治淮女杰”金秀兰

时间:2022-07-29 来源:中国水利报

bdupload/image/202207/1659081441247942219.jpg

金秀兰(左一)在新濉河工地劳动  资料图片  

泛黄的刊物揭开尘封的记忆。一份创办于70年前的《治淮通讯》,虽然油墨之香早已散去,但当我重新阅读有关治淮特等劳动模范金秀兰的文字时,依然感慨万千。

1950年10月14日,中央人民政府发出《关于治理淮河的决定》。之后,一场轰轰烈烈的治淮运动在全国迅速展开,淮河成为新中国第一条全面系统治理的大河,治淮也成为新中国治水的开端。

出生在安徽泗县濉河岸边一个农民家庭、自小命运多舛的金秀兰,这一年的冬天刚满18周岁。为积极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冲破“女子不如男”“女孩子不能扒河”的世俗偏见,她动员本村的13个姐妹奔赴开挖新濉河工地。

工地上,由于她真诚热情,认真负责,很快就被选为分队长和中队团支部副书记。开挖河床时,她带领全队民工奋勇争先、攻坚克难。粮食不足时,她宣讲志愿军英勇作战的故事,鼓励大家咬紧牙关,坚决完成任务。

泗县治濉工程自1950年12月中旬开工,共有6万余人的劳动大军陆续上堤。经过5个月的艰苦奋斗,大家克服施工中缺少工具、天气恶劣等重重困难,胜利完成开挖662万方土的任务。

1951年5月26日,工地隆重召开庆功表彰大会。金秀兰所在的民工分队被评为模范集体,她本人被评为治淮特等劳模。会后,她还带领其他获奖模范,一起给毛主席写了致敬信、给志愿军写了慰问信。

“人民团结力量大,毛主席领导把濉河扒……新濉河挖起长又长,堤防修得高又牢,汽车也能跑,洪水不用怕……”一首庆功小调在当地广泛传唱开来,这是激情后的浪漫,哪怕再苦再累,在那个热情似火的年代也从不缺乏。

1951年8月5日,第三届世界青年与学生和平友谊联欢节在柏林的乌布利希广场举行。金秀兰作为治淮战线上的优秀青年代表出席了这一盛会。

同年冬天,二期治淮冬修工程开始时,金秀兰又第一个报了名。她带领工友来到峰山切岭工地,并及时向上级团组织汇报了思想。“皖北治淮团工委:我出国回乡后,有人反映:‘金秀兰要当大干部,不会再抬土了。’可是我没有这个思想,我决心和大家一起上堤,不完成任务不回家。现在群众相信了。我向上级团委写了报告,又写信给皖北日报、皖北大众,表示了决心。我觉得今天能有这样的我,都是共产党、毛主席的培养和教育。我决心治好淮河来报答毛主席的恩情……”

浪花一朵,投身大海不会消逝;玉石一颗,打磨愈久光华愈灿烂。一代有志青年以报效祖国、振兴中华的坚定信念,以奋发图强、顽强拼搏的英勇斗志,展示了中国青年的奋斗历程和熠熠风采。

在1952年第1期《人民水利》杂志中,有这样一段关于金秀兰事迹的描述:“去冬在峰山切岭工地上,她领导全分队民工创造了‘分排挖土,锹锨互配,行路分开’的办法,把工作效率提高了百分之二十。她又创造了合理的平土法和节省烧草的办法……终于创造出用苇子扎成排、铺成路的办法,解决了挖稀淤的困难。这一办法施行后,泗县全总队可节省七十万三千个工作日。”

党和人民始终记得这位优秀的共青团员、“治淮女杰”。1952年,金秀兰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从安徽省文化干部学校毕业后,她原想再回到治淮战线上,因淮委后来被撤销,被组织调到安徽省纺织系统工作。她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埋头苦干,先后获得模范党员、先进工作者等各项荣誉。

充满着激情和创造力量的青年,总是与祖国的发展进步紧密相连。和金秀兰一样,当年淮河沿岸地区40%的共青团员参加了治淮建设。在这支约100万人的队伍中,人人都是一面旗帜,他们团结带动了300万民工,成为当时治淮工程中的有生力量和突击队。今天,尽管时代在变,但一代代投身治淮事业的有志青年,肩负与祖国共奋进、与时代同发展的责任和使命没有变。


作者:唐伟 责任编辑:王盛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