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水预算管理是水管理领域的重要制度创新。一年前,水利部公布了10个水预算管理试点地区,广州市流溪河流域成为流域试点。
一年来,水预算管理进展如何?流域用水怎样算好收支平衡“一本账”?带着问题,记者探访了流溪河流域沿线。
“之前我们很少关注到发电供热过程中的用水效率,水用完就排掉了。申报用水指标时发现了辅机冷却水这笔‘隐形财富’可以再利用,技改后,不仅节省了水费,供热品质也提升了。”广州恒运分布式能源发展有限公司生产部水处理值班员黎建华算了一笔用水账。2025年,该企业的水预算下达用水指标为45万立方米,然而,通过提升水处理工艺等方式深挖节水潜力,上半年仅用不到16万立方米水。
这样的用水大户在流溪河流域不在少数,他们正是流域用水收支平衡“一本账”中的关键环节。
像管钱一样管好水资源
按照“流域—区域—取水”三个层级全覆盖、行业全覆盖的思路,2025年,流溪河水预算管理覆盖了流域内的4个区,水预算管理对象包括112家取水户和15家管网用水户,涵盖工业、农业、服务业、居民生活各行业。
广东省广州市黄埔区水务局工作人员开展用水计量设施校准/段峰虎
“借鉴财政预算中的‘零基预算’方法,我们打破用水支出项目‘基数依赖’,构建以用水定额为核心的‘5+’流域水预算基准额度确定方法。”广州市节约用水办公室四级调研员甄渝涓介绍,只要在水预算管理这本账里,用水户怎么管钱的,就要怎么管水。
“5+”指的是“水预算”+“取水许可+用水总量+用水强度+水量分配+可利用水量”,水行政主管部门在这些方面对水预算管理对象设置用水基准额度。
按照“预算编制—告知复核—审核下达—执行管理—决算评估”的程序,2025年,广东省对流溪河下达流域水预算总额度约5.54亿立方米。
广州市从化区的旅游业十分发达,温泉度假酒店众多,是流域内取水量最大的区域之一,因此也是实施水预算管理的重点对象。以一家温泉资产经营企业为例,2025年水预算下达用水指标就有100万立方米。
“我们的业务是将温泉水取用后供至各温泉酒店。之前的用水计量设备和管网已经老旧了,存在计量不准和漏损的情况。”广州从化流溪温泉资产经营管理有限公司经理周鼎介绍。
近年来,通过完善基础设施建设,该企业的供水管网目前已全部换新,10处在用取水井已实现在线监测设备全覆盖。目前该企业的水预算执行率不到30%,极大提升了用水效率,同时降低了运营成本。
“除了设备监测,我们还实行工作人员日巡查制度,强化管道的漏损维修养护。”尝到了水预算管理的甜头,周鼎对强化用水管理还有更多计划,现在正在和相关单位开发智慧管水系统和应用程序,希望取用水能够可视、可感、可知。
实现从“人防”到“技防”的升级,这样的变化正在逐步覆盖全流域。2025年,中央水利发展资金共下达1003万元,支持项目12个,主要包括水预算对象调查分析、计量监测能力提升及水预算制度建设等,推动摸清流域取用水情况,补充完善计量监测设施约1.5万个,构建全链条管理水预算管理制度。
强化用水指标动态调整与流通
水预算管理在推动流域水资源“量入为出”“精准管控”方面成效显著。然而对于许多用水户而言,却有顾虑——全年的运行情况并不确定,用水指标定少了,如何保障企业的正常运行和经济创收?
在预算完成编制并下达后,流溪河流域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会按季度跟进执行情况,结合年度来水情况、取用水户生产计划调整等实际情况进行动态调整,在预算年结束后开展决算评估,实现全过程控制闭环管理。
保应急、保重点、保发展是关键。借鉴财政预算中“预备费”的设置方式,流溪河流域预留5%水预算指标用于应对预算执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突发性需求,包括重点项目新增用水、不可抗力事件或紧急情况下的超预算用水需求。
结合流域水预算收支对象摸底调查,广东省全面梳理了水资源的收入来源、分布、储存形式和取用水支出,当前流域水预算收支平衡的“一本账”正逐步形成,确保流域水资源可溯源、可追踪。根据2025年度来水预测和取水需求分析,预计流域年度可利用水量为7.96亿立方米,所有取水户总支出水量为5.54亿立方米,富余水量2.42亿立方米,流域水资源量“现金流量图”初具雏形。
广州市拟制定《水预算节余额度市场化交易指导意见》,明确各类水权交易流程,推进区域间、取用水户间开展水权交易,充分发挥市场作用促进水资源优化配置和节约集约安全利用,拓宽水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流溪河流域试点还创新性构建水预算储备水权体系和水预算水权收储制度,通过收储和交易进一步盘活水预算水权指标。
流域“一盘棋”,收支“一本账”。“没用完的指标还可以通过收储和交易进一步投放回市场。可以说是通过水预算管理强化了水资源刚性约束,同时也通过市场手段进一步激发了用水户节水的内生动力。”广东省节约用水办公室一级调研员李浩文介绍,当前,广东省已将水预算管理纳入省水利改革重点事项,并作为试点创新举措列入“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大力推进,下一步还将探索让用水效率与预算额度挂钩,形成动态调整的用水总量管控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