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合同节水管理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治水思路的有力举措,作为节水工作创新市场机制,既实现了专业化的节水目标,又促进了节水产业发展,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重要举措。近年来,各地大力推广合同节水管理,水利部择优推出39个合同节水管理典型案例,从不同角度展现了合同节水管理的应用场景、盈利模式和实施成效。现将完整案例整理发布,以资借鉴。
项目名称
浙江省象山县水务集团合同节水管理项目
项目业主
象山县水务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水务集团)负责象山县的城乡制水与供水,下辖象山县第一自来水有限公司、第二自来水有限公司、第三自来水有限公司。水务集团有滨海水厂和靖南水厂两座县级水厂和8座乡镇水厂,年供水量约7000万立方米,服务面积约为500平方公里,服务用户约26万户80万人,抄表到户率达99%。象山县淡水资源短缺,主要依靠分布在境内的中小型水库就近建设水厂,水厂规模小、数量多而分散,形成了较为典型的区域化供水格局。
节水服务企业
宁波东海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东海集团),统一社会信用代码:91330203256037245Q。
案例内容
项目总体情况
项目节水改造前,管网基础设施薄弱,部分区域管道老化状况严重,控漏损以常规检漏为主,缺乏新设备技术应用,控漏损工作机制不健全,漏损率与基层员工的薪酬待遇未挂钩,大部分消火栓未安装计量设施,造成水量损耗严重,偷盗水现象时有发生,部分乡镇水价过低,没有充分发挥经济杠杆的作用。
项目2020年12月11日起启动,2023年12月31日结束,为期3年,由东海集团与水务集团共同合作完成。东海集团负责漏损管理现状分析诊断与确定漏损管控指标、漏损管控方案设计与管理措施落实追踪、管道检漏方案设计与实施、分区计量方案设计与实施、计量表具改造方案设计与实施,并提供上述方案所需软件的功能设计、开发、建设、运行和数据分析。水务集团负责漏损控制方案中检漏管理、管道工程施工与验收、表务管理、违章查处、统计分析与考核奖惩等管理措施的落实执行,负责提供安装附属件及电磁流量计等设备的安装,负责管道抢修与改造等工作及所需人员、资金。
节水改造具体内容
加强管理,强调执行力。建立漏损控制领导小组,全面协调落实漏损控制的各项事宜,同时长期推动各项漏损管理制度的制定与落实,建立漏损控制激励机制。水务集团开展打击偷盗水行动,配合公安机关查处偷盗水行为105起,补收水费120余万元,并整治故障消火栓635只、山塘水混接859户。
建立系统,为控漏提供统一工具。整合并建立分区控漏管理系统,接入水表智能系统、营收系统、GIS系统数据,划分三级分区,在系统中完成控漏目标设定跟踪、成效评估、数据分析、措施跟踪,强力把控整个漏损控制工作。
更新设备,加大远传投入力度。加大设备投入,为市区大用户表分批加装远传设备,同时加装分级分区流量计,配合系统全面掌握漏损数据。结合第三方控漏损合同节水管理服务,安装分区计量流量计354套、考核表1034套,新装、改造大用户远传监控设备1164套、管网压力监测点229套;建成一级分区12个、二级分区47个、三级及其他分区1074个;为提高效率精准检漏,安装渗漏预警仪756套。
优化检漏,引入高科技检漏工具。优化检漏流程,在系统指引下集中人员在漏损区域进行精确快速检漏。在可疑区域加装移动式渗漏预警仪,通过预警仪来检测漏损并定位漏点。合同节水管理团队使用巡检系统定制管网检漏1.2万公里,共排查出漏点4519个,其中DN100以上漏点1659个。
规范表务,制定安装、选型规范。清查所有的大小表安装年限,更换超期服役的表具。制定严格安装规范,通过安装远传设备,在掌握流量规律的基础上进行配表分析,根据用量占比选择合适的表型和口径。三年来,水务集团加大周期表更换力度,更换到期水表75326个。
优化管网,实施改造高危管线计划。基于漏损数据进行管材、管龄、型式、分布的分析,分析高危管线,按照危险系数进行改管计划优先排序,保证不符合要求的管线得到适度更新。水务集团完成旧管网改造124公里。
节水效益
项目实施前用水情况。2020年度水务集团供水量为7150万立方米,售水量4452万立方米,产销差率37.73%,管网综合漏损率36.15%。
项目实施后用水情况。2021年度水务集团供水量为6598万立方米,售水量5252万立方米,产销差率20.4%,管网综合漏损率19.78%。2022年度水务集团供水量为6557万立方米,售水量5399万立方米,产销差率17.66%,管网综合漏损率16.9%。2023年度水务集团供水量为6482万立方米,售水量5706万立方米,产销差率11.97%,管网综合漏损率11.47%。
2021年至2023年累计节约水量4126万立方米,按水价5.45元/立方米计算,产生直接经济效益2.24亿元。
商业模式
本项目采用节水效果保证型和节水效益分享型组合模式,要求通过项目实施产销差率从2020年的30%以上下降到2023年底的15%左右,并最终能长期保持;同时,分享节水效益,期限为3年,分享期内节水效益的60%归东海集团所有,40%归水务集团所有。
合同期内,由东海集团投入的设施均属于东海集团所有,由东海集团维护,双方共同管理;由水务集团投入的设施均属于水务集团所有,由水务集团维护,双方共同管理。合同期满后,东海集团投入的所有设备、设施均归属水务集团所有,由水务集团维护和管理。
投资额及融资渠道
本项目投资额共2135.6万元,全部由节水服务企业东海集团自有资金投入。
案例亮点
项目效益明显。项目实施以来,全县自来水年均产销差率由37.73%降至11.97%,年均综合漏损率由36.15%降至11.47%,年均节水量达1375万立方米,累计节水量4126万立方米,产生直接经济效益2.24亿元。
商业模式创新。通过控漏损合同节水管理,引入节水服务企业的设备、软件、管理与资金,共同治理供水管网漏损,供水管网软硬件系统得到升级,提高了信息化水平,引入先进管理经验,完善各类管理制度,建立长效管理机制。
实现三方共赢。从社会效益来看,用水效率大幅提高,节约了宝贵的水资源;供水企业降低了管网改造资金投入和漏损量成本,提高了信息化水平,建立了长效管理机制;节水服务企业通过效益分享实现盈利,达到预期效果,为其他区域解决资金和专业技术力量薄弱问题、快速降低管网漏损率、节约水资源提供了可复制、可借鉴的典型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