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合同节水管理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治水思路的有力举措,作为节水工作创新市场机制,既实现了专业化的节水目标,又促进了节水产业发展,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重要举措。近年来,各地大力推广合同节水管理,水利部择优推出39个合同节水管理典型案例,从不同角度展现了合同节水管理的应用场景、盈利模式和实施成效。现将完整案例整理发布,以资借鉴。
项目名称
宁夏利通区现代化灌区建设合同节水管理项目
项目业主
宁夏回族自治区吴忠市利通区全灌域灌溉面积66万亩,其中粮食作物60万亩,农作物以小麦、玉米等大田作物为主。灌区的灌溉用水主要采用地表水(黄河水),灌溉方式以畦灌为主,年亩均用水量约为758立方米(折算至黄河取水口水量)。未开展现代化灌区建设合同节水管理项目前,灌区多是散户种植模式,灌溉由村组农民用水者协会负责,灌溉管理粗放,用水效率较低。
节水服务企业
宁夏水发利通现代农业供水有限公司,统一社会信用代码91640300MA770PK364。
案例内容
项目总体情况
项目实施前,利通区农业灌溉由66个村级农民用水者协会管理,存在管理方式粗放、人员业务水平不高、水费收缴不规范、工程维修不及时、信息化程度不高、水量计量不精准、高效节水灌溉工程覆盖率低、水安全保障能力不足等问题,导致水资源利用效率不高,灌区用水矛盾突出。
项目自2018年启动,主要实施信息化建设工程、高效节水灌溉改造工程、计量设施建设工程、水权交易试点工程四大类水利设施工程,亩均投资2119.7元,总投资13.99亿元。
节水改造具体内容
高效节水灌溉改造工程。主要建设高效节水灌溉工程26万亩,改造高效节水灌溉农田6.7万亩,新建高效节水灌溉水源工程327万立方米,建设沉沙调蓄水池13座,防渗维修蓄水池4座。
信息化建设工程。按照“需求牵引、应用至上、数字赋能、提高质量”的原则,建设包括智慧灌区灌溉管理系统、通信网络系统、调度中心等信息化基础设施。投资4140万元建设利通区现代化信息中心1处,开发集成业务应用平台。
测控一体化改造工程。按照“因地制宜、经济实用”的原则,实施测控设施提升改造工程,建设农业灌溉黄河水、地下水计量监测设施。在利通区四大干渠直开口、主要支渠直开口、适宜的计量单元及村级交水断面新建计量设施1028座,其中:测控一体化闸门838套、扬水泵站电磁流量计41套、地下水井超声波水表198套,配套建设通信及计算机网络系统,实现灌溉水量在线计量、灌溉设施远程操控。
水权交易试点工程。在扁担沟扬水灌区、五里坡扬水灌区新建水源连通泵站1座、扬水泵站1座并通过管道将水源联通,实现了5万亩灌区6座调蓄水池连通;在扁担沟扬水灌区建设125万立方米调蓄水池1座,2个扬水灌区共新增调蓄能力250万立方米,为用水权交易收储年度节水指标、实现最终交易奠定工程基础。
节水效益
项目实施前用水情况。项目实施前,全灌域66万亩灌溉面积,其中高效节水灌溉面积为15万亩,占灌区面积的22.7%,农业灌溉年用水量为5.01亿立方米,亩均用水量为759立方米。
项目实施后用水情况。项目实施后,灌区新建高效节水灌溉面积11万亩,累计达到26万亩,占灌区面积的39.4%。灌区采取“项目公司+合作社”的管理模式,截至2023年农业用水下降至4亿立方米,累计节水1亿立方米,年节水率约20%。
通过加强管理和实施高效节水灌溉工程,灌区实现节水量1亿立方米,向宁夏宝丰能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跨区域和跨行业交易1484万立方米,交易期为25年,交易金额3.82亿元。
商业模式
本项目引入节水服务企业投资建设,采用特许经营+水权交易模式,实行“投、融、建、管、服”一体化,项目合同期23年。用水户与节水服务企业签订特许经营协议,采用“节水服务企业+合作社”的全新管理机制。本项目经营收入为农业灌溉水费收入和用水权交易收入。
灌区节水量来自年度用水指标结余量和新建高效节水灌溉工程节水量两方面,节水收益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进行分配。年度指标节余量收益根据《利通区用水权交易及收益分配办法》,项目公司、合作社按照6∶4的比例进行分配;新建高效节水灌溉工程节水收益通过跨行业水权交易收入,按照项目公司、合作社、种植户7∶2∶1的比例进行分配。项目公司收益用于回收新建节水项目投入成本,合作社收入用于水利设施维修养护,农户收入降低水费开支,实现了农业节水灌溉效益的“帕累托最优”。
投资额及融资渠道
本项目总投资139974万元(含建设期利息及流动资金),其中资本金为27994万元(政府出资8398万元,社会资本出资19596万元),社会资本方融资47183万元,政府方建设投资补助64797万元。项目合同期结束后,项目资产及相关权益无偿移交给政府或其指定机构。
案例亮点
农业节水成效显著。实行按方收费的结算机制,实现了管理和工程的最大节水,凸显水价的杠杆作用,显著增强用水户节水意识。改革完成后,利通区已累计节水1亿立方米,自流灌区亩均用水量下降15%。
建立灌区长效机制。成立乡镇灌溉服务合作社,通过“项目公司+合作社”模式,实行市场化、物业化管理。项目运营过程中,水费增收部分用于保障乡镇灌溉服务合作社管理人员和工程维修养护经费,基本建立灌区长效管护机制。
同步提升群众收益。通过实施节水奖励、水权交易、精准补贴,激发了供水环节工作人员和合作社的节水动力。自流灌区管理较好的乡镇亩均水费下降30%,高效节水灌溉用水户亩均综合收益增加500元,用水户在节水收益方面见到实效。
破解资金短缺问题。农业水价执行运行水价后,利通区财政在小型水利工程维修养护方面每年可节省投资约1000万元,减少了乡镇在水利管理方面的人力投入,节省的资金可用于灌区大规模工程建设。
提升供水保障能力。通过建设调蓄水池、信息化工程、高效节水灌溉工程、水源连通工程,完善了利通区现代水网,提升供水能力,挖掘农业节水潜力,充分利用地表水、地下水、再生水,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不断提高。
促进节水产业集聚发展。利通区以节水和节水收益为载体,积极引进节水企业参与现代化灌区建设。目前已有宁夏水发集团、大禹集团、北京慧图、青龙管业等多家水利企业参与利通区灌区建设和运行,澳大利亚璐碧肯公司将中国总部落户利通区特色装备产业园建厂生产测控一体化闸门,宁夏大学、宁夏水利科学研究院参与节水产品和节水技术研究,政产学研协同促进节水产业集聚发展,新质生产力助力现代化灌区建设动能不断释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