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发布2024年节水十大典型案例

时间:2025-04-16 来源:四川省水利厅

(一)成都市完善信息化服务平台,对非生活用水户实施计划用水精准管理

成都市建成非生活用水远程监控系统与公共服务平台,对非生活用水户计划用水实施全域监管。一是非生活用户计划用水管理业务实现全域覆盖,全市16592户非生活用水户均纳入“定额申报-计划下达-水量预警-动态调整-季度考核”全流程管理。二是加强实时监控,通过水量数据分析模型,对用水超计划适时预警,2024年共发布超计划预警10099次,实现了计划用水管理由事后“算账”到事中服务、事前指导的新模式转变。三是强化非生活用水计划用水管理“全程网办、全域通办”与“一网通办”,还特别增设了节水需求发布功能,2024年,完成线上定额申报5402件,计划领取15744户,受理计划调整12364件。

(二)达州市联动重庆市探索取水权交易新模式,实现“远水”解“近渴”

达州市针对达川区重点建设项目多,新增用水需求旺盛的实际,在强化水量统一分配、充分挖潜的同时,川渝联动,探索通过水权市场化交易的方式化解用水供需矛盾。经过前期认真筹备,2024年12月24日,达州市达川区益民水务有限公司、四川川煤华荣能源有限责任公司渡市选煤发电厂与重庆市梁平区梁禹供水有限公司签订了《川渝跨省取水权交易协议》,达成了全国首单跨省取水权交易。由重庆市梁平区梁禹供水有限公司分别向达州市达川区益民水务有限公司、四川川煤华荣能源有限责任公司渡市选煤发电厂转让水量80万、20万立方米,期限2年,单价每立方米0.15元。该宗取水权交易,有效保障了达川区1.4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实现了“远水”解“近渴”的目标。

(三)广元市结合海绵城市建设,积极探索雨水资源利用有效途径

广元市落实国家节水行动要求,依托海绵城市建设,实施雨水收集和雨水利用等技术手段,拓宽雨水资源利用渠道,用于景观水体补水和绿化浇洒及道路冲洗等。一是利州广场通过布置雨水花园、下凹式绿地或植草沟收集雨水,建设雨水调蓄池500立方米,用于广场内部绿地浇洒和道路广场的冲洗,2024年雨水资源化利用量1万立方米。二是昊达·翰文府小区铺装透水砖面积14915平方米,建成360立方米的调蓄池收集雨水,并通过过滤、消毒后,用于绿化浇灌、道路冲洗,2024年雨水资源化利用量5000立方米。

(四)内江市强化再生水循环利用,城市“第二水源”基础不断夯实

内江市是全国首批区域再生水循环利用试点城市,近年来,该市注重外调水、地表水、再生水、雨水互补。到2024年底,中心城区再生水年利用量达2196.54万立方米,再生水利用率达33.7%,城市“第二水源”的基础逐步夯实。一是在供给端,新建邓家坝再生水厂和内江市第二污水处理厂二期工程,新增再生水利用管道10.98公里,再生水生产能力提升至5.9万吨/日。二是在需求端,增设18处再生水市政取水点,中心城区建成区市政绿化、道路及地面冲洗用水已基本实现100%采用再生水。三是体制方面,2024年10月,《内江市再生水利用管理办法》立法正式启动。四是宣传教育方面,充分利用各类媒体平台广泛宣传,不断提高公众对再生水利用的认知度和认可度,该市再生水利用工作成效在央视《新闻联播》、央视《朝闻天下》等栏目宣传报道。

(五)眉山市实施全域现代化灌区建设,农业节水成效明显

眉山市聚焦新时代打造更高水平“天府粮仓”目标,围绕建立健全水价形成、精准奖补、工程建管、用水管理“四项机制”,实施全域现代化灌区建设,农业节水成效明显。一是创新“管道+集约化”输水形式,探索建设“农灌水厂”,建成提引灌溉管道525公里,水肥一体化管道700余公里,覆盖灌面超16万亩。二是构建“工程+智能化”用水方式,实施“一户一表、一户一码”数字化工程,精准送水到户,用水户按需扫码用水。三是推行“水权+市场化”管水模式,2024年颁发用水权证194本,交易水权183宗,交易水量1589万立方米,金额443万元。农民群众从向政府要水转变为到市场找水的意识显著提升,发挥了盘活闲置水资源,促进水资源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的作用。眉山市推进全域现代化灌溉试点入选2024年度四川省政府综合督查典型经验做法。

(六)雅安市强化“节水贷”制度设计,金融有效“贷”动节水

雅安市注重发挥金融要素在提高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中的作用,市水利局联合有关部门,强化制度设计,推动项目落地,“节水贷”带动节水工作不断深化。一是搭建制度框架。出台《雅安市“节水贷”实施方案》《雅安市“节水贷”企业(项目)适用办法》,完善“独立审贷、专业运营、精准支持”的金融支持措施。二是深化政银协同。建立“节水贷”政银协同联审机制,市水利局事前审核入库,人行事中事后监管,金融机构具体负责“节水贷”相关业务的材料审核和办理。截至2024年底,全市累计发放“节水贷”22笔2.08亿元。三是强化成果推广。雅安“节水贷”创新破解了全市节水项目融资难、动力不足等痛点,激发了企业节水降耗内生动力,推动了化工、造纸、纺织、钢铁等高耗水企业节水减排。同时,吸引了更多金融机构关注节水领域,引导了更多的社会资本投入节水产业,促进了节水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

(七)南充经开化工园区坚守水资源规划蓝图,水资源节约利用水平不断提升

南充经开化工园区是经信厅、水利厅等部门认定的四川省第二批化工园区。园区认真贯彻水利部长江委批复《规划水资源论证报告书》,控制高耗水行业进驻工业园区,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降低生产工艺耗水量,加强园区输水管网管理,节水减排水平不断提升。一是整体节水水平稳步提升,园区万元工业产值用水量约为12立方米,超额完成2025年万元产值用水量21.4立方米的目标。二是重点用水企业有效管控。四川能投化学新材料有限公司用水量占园区用水总量85%左右,其主要产品现状用水定额逐步接近先进值,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97.8%,冷却水循环水重复利用率达到99.5%,均高于规划水资源论证提出的目标。南充联成化学工业有限公司现状年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接近99%,高于规划水资源论证提出目标。中机国能公司主要产品现状用水定额低于通用值,接近先进值。同时,其现状年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接近为99%。

(八)攀枝花钢钒公司自觉履行长江大保护责任担当,工业节水减排取得扎实成效

攀钢钒公司地处金沙江畔,近年来,该公司自觉践行新发展理念,履行社会责任,扎实推进工业节水减排工作。该公司原有冷轧废水处理系统设计规模83.3立方米/小时,处理对象为酸废水、油废水、锌废水、碱废水,系统设备老化严重,指标波动较大。该公司按照“源头削减、分质处理、达标回用”的思路,投入资金3800万元,开展节水改造。一是减量改造,采取一系列减排方案,生产废水量减少了17.5立方米/小时。二是提质改造,针对水质特性进行分类收集、分质处理,并增加生化处理系统。三是全面回用,废水全部合格处理并回用,实现了工业废水零排放,经过处理后的冷轧废水被回用到新水系统,并作为绿化、景观等用水。大型新闻行动《一江清水向东流》曾对本项目进行了采访,并在央视新闻、四川新闻联播等媒体报道。

(九)乐山师范学院创新实施“合同节水”,“零投入”带来“高回报”

乐山师范学院标准用水人数19700人。该校在四川高校率先实施首例“合同节水”,由企业投资300万元开展节水改造,并负责技术管理、用水保障,服务期为5年,学校“0”投入,节水效益按校企2/8比例分成,项目自2019年10月实施,于2024年9月结束。项目实施5年来,总计节水309万吨,节约水费1004万元,学校年人均用水23.94吨,远超国家先进值,平均节水率55%,节约综合开支320万元。在合同节水管理项目的支撑下,学校成功创建成四川省首批“节水型高校”,2024年学校被国管局、发改委、水利部授予全国公共机构(2024-2026)“水效领跑者”荣誉称号。

(十)邛崃市同步强化信息化与管理手段,管网漏损率快速下降

邛崃市城市水厂漏损率长期居高不下。近年来,该市构建以全域表计监管为基础、管网降漏控漏为纲领、自动诊断预警为抓手、工单平台为纽带的多维精细漏损管理体系,供水管网漏损率从2017年的25.26%降至2024年6%左右,漏损水量减少8000立方米/天,年累计节约水费2000余万元。一是灵活规划分区。基于GIS地图准确的管网拓扑结构为基础,坚持计量单元静态分区与动态分区相结合,提升分区的科学性、合理性。二是工单联动闭环。自动派发阀门维保工单,确保阀门调整的及时性和准确性,保障供水系统的稳定运行。三是实施数字孪生。构建管网的数字孪生模型,实时映射实体管网的运行状态,结合GIS技术,实现对管网数据的全面精准监测,及时发现并精确定位漏损点,提升管网的维护效率和供水运营效率。


请完善基本信息

去完善

密码过于简单

去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