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合同节水管理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治水思路的有力举措,作为节水工作创新市场机制,既实现了专业化的节水目标,又促进了节水产业发展,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重要举措。近年来,各地大力推广合同节水管理,水利部择优推出39个合同节水管理典型案例,从不同角度展现了合同节水管理的应用场景、盈利模式和实施成效。现将完整案例整理发布,以资借鉴。
项目名称
广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合同节水管理项目
项目业主
广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隶属广西壮族自治区工业和信息化厅,现有南宁市秀灵路37号(一校区)、贵港市桂林路1118号(二校区)、南宁市武鸣区城厢武缘大道87号(三校区)三个校区。校园总占地面积117.27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约59.8万平方米,绿化面积约14.6万平方米,现有学生3万人,教职工944人。
节水服务企业
贵州创亿宝能节能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创亿宝能),统一社会信用代码为91520103556625129W。
案例内容
项目总体情况
项目实施前,学校年用水总量为100.7万立方米,管网漏损严重,二级计量率较低,且师生节水意识较为薄弱。学校于2022年4月与创亿宝能签订合同,实施合同节水管理。本项目共包含两所校区:南宁一校区和贵港二校区。项目于2022年5月施工,2022年12月完工。项目提高了学校的节水用水管理水平,降低了运营维护成本。
节水改造具体内容
供水管网系统勘测普查及管网图绘制。在充分搜集和分析已有调绘图等资料的基础上,结合实地调查、仪器探测等方法进行探测,分组分区域逐片完成。对计量水表、各级控制阀门、地下管线探测、建筑供水系统、消防供水系统、绿化供水系统、各类终端用水器具及其水嘴等进行全面勘测记录,并录入水务信息管理系统,最后绘制形成完善的3D管网图。
地下管网图
供水系统地下管网漏损精确探测定位及维修。技术人员使用探测设备,反复对供水管线进行检测,查找出泄漏点后再由维修施工人员进行开挖维修并恢复地面,有效降低地下供水管网漏损率,为提升管理水平、进行节水改造提供了科学依据。
地下管网漏损定位及维修
建立供水管网远程监控与管理系统平台。将学校用水情况进行DMA分区管理,更换老旧计量设备,采用远传计量设备进行数据采集,将数据上传至管理平台进行科学有效分析,为水务管理提供数据支持。
两校区供水管网监控管理平台
供水管网系统供水压力优化平衡调控。采用供水管网压力监控仪对各级计量水表及各级主支干管网压力进行全面测控,采集相关压力、流量数据由技术部门进行分析,并设计提供供水压力优化平衡调控整改实施方案。依据前期勘察调研,设定在整个供水管网系统上选点安装20个供水压力优化平衡调控点。
压力传感器及数据分析曲线图
建设雨水集蓄利用系统。收集校内部分办公楼宇天面雨水,经处理后用于绿化或景观补水,有效节约绿化浇灌成本、景观水景补水成本,缓解水资源紧张态势。
雨水集蓄利用系统
改造完成后,项目实施单位累计为学校安装远传计量设备67套、多探头数字相关仪1套、漏水探测仪2台、地下管线探测仪1台、数字水压计2台、听音棒3支、便携计算机2台、雨水集蓄利用设备1套、地质雷达管线仪1台、相关节水设备若干。
节水效益
项目实施前,学校年用水量100.70万立方米。项目实施后,学校年用水量84.14万立方米。两校区整体改造节水率达到16.45%,预计合同期内可实现节水收益440万元。通过改造,学校标准人数人均用水量降为57.27立方米/(人·年),低于广西壮族自治区高等教育用水定额通用值。
商业模式
该项目采用节水效益分享型模式,合同期10年,节水收益分享比例为节水服务企业占80%、学校占20%。合同期间,学校用水设备的维修维护由节水服务企业负责,合同期满后项目所投入的设施设备免费移交给学校。
投资额及融资渠道
本项目投资金额285万元,资金来源主要是节水服务企业自筹。
案例亮点
拓宽节水模式。采用合同节水管理,对学校地下供水管网、末端用水器具、地下排水管网等进行节水技术改造与更新、运行管理升级,提升水资源利用效率。
强化宣传教育。学校与节水服务企业合作开展节水宣传活动,增强师生节水意识,鼓励师生在日常工作、学习、生活中自觉践行节水理念。
积极开展节水宣传活动,强化校园节水氛围
经济效益突出。采用合同节水管理模式后,学校每年可直接减少水费支出约40万元,减少日常水务管理人员支出及维修材料支出约10万元。预计合同期内可节约用水约165万立方米,实现节水收益440万元。
社会效益显著。学校建成合同节水管理示范性高校。项目建成以来,自治区内外20余所高校到校参观,交流合同节水管理模式在高校推行的可行性,为推广学校合同节水管理模式工作做出表率。
探索校企合作新模式。就产学研用与节水服务企业进行深度合作,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和科技水平,同时提高学校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在实践中培养人才,促进学校、企业和社会的共同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