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合同节水管理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治水思路的有力举措,作为节水工作创新市场机制,既实现了专业化的节水目标,又促进了节水产业发展,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重要举措。近年来,各地大力推广合同节水管理,水利部择优推出39个合同节水管理典型案例,从不同角度展现了合同节水管理的应用场景、盈利模式和实施成效。现将完整案例整理发布,以资借鉴。
项目名称
金寨嘉盛纺织工业园合同节水管理项目
项目业主
金寨嘉盛纺织工业园有限公司总建设面积48.84万平方米,公司生活、生产(部分工艺)、消防管网用水由金叶自来水厂供给,年供水量约23万立方米。公司部分用水使用再生水,由厂区再生水厂供给,利用量约1.4万立方米/天。
节水服务企业
本项目节水服务企业为安徽美自然环境科技有限公司(统一社会信用代码为91341500588860510R),该公司是一家专业从事环境保护和节水技术研发的高新技术企业。
案例内容
项目总体情况
改造前,园区企业主要依赖市政管网自来水供水,用水费用较高,员工节水意识欠缺,水资源浪费现象频发;废水处理不彻底,存在影响生态环境的风险。为助力纺织业的可持续发展,推动绿色生产,安徽省六安市水利局通过深入调研和综合考量,选取金寨嘉盛纺织工业园有限公司作为首批实施合同节水管理试点的甲方。
针对企业当前存在的节水管理模式不够科学、节水管理制度不够规范、员工节水意识欠缺等问题,六安市水利局引导企业实施合同节水管理,选择第三方节水服务企业即安徽美自然环境科技有限公司作为乙方,通过为企业制定科学节水方案,建设运营厂区再生水厂,接纳企业废水,同时向企业提供回用中水,大幅降低企业新水使用率,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节水改造具体内容
节水服务企业在厂区内建设再生水厂,采用“气浮+厌氧+好氧+高密度沉淀+机械过滤”处理工艺,并将厂区现有天然水塘作为生态氧化塘,为企业生产循环水提供调蓄。改造后,处理达标后的工业循环水将100%回用于生产,实现了真正的废水“零排放”,大幅降低了新水使用量,同时也降低了项目对周边生态环境的污染风险。

对污水进行集中处理
节水效益
项目实施前,企业用水总量高达1.48万立方米/天。项目实施后,企业用水总量为0.08万立方米/天,实现了用水总量大幅减少,年节水量406万立方米。按照当地工业用途自来水价3.0元/立方米计算,企业每年节约水费1218万元。
商业模式
本项目采用用水费用托管型模式,合同期为10年。节水服务企业通过再生水厂的运营与管理,提供再生水供给服务,并收取企业污水处理费及回用中水费用,逐渐回收投资成本并产生利润。节水服务企业接纳甲方生产废水并每日提供1万~2万立方米符合水质要求的工业循环水。甲方根据提供的工业循环水量按月支付水费及污水处理费。
投资额及融资渠道
节水服务企业安徽美自然环境科技有限公司投资建设了金寨嘉盛纺织工业园区再生水厂,项目总投资0.5亿元。
案例亮点
商业模式创新。在工业行业创新采用效益分享型合同节水管理模式。节水服务企业与用水企业共享节水效益,既激励了节水服务企业更加积极主动地提供高效的节水解决方案,也促使用水企业加大节水力度,形成共赢局面。
节水技术先进。再生水厂按一级A排放标准设计建设,日处理水量达4万吨,将污水进行集中收集、处理,再用于工业生产。再生水厂采用多重处理工艺,包括“气浮+厌氧+好氧+高密度沉淀+机械过滤”等技术,实现污水100%回用。这些先进适用的节水技术保障了回用水质量的达标和稳定,为企业提供了稳定的生产用水。
节水效果显著。通过实施合同节水管理项目,企业的用水情况得到显著改善,用水总量大幅减少。
经济效益突出。经测算,该项目年节水量406万立方米,按照当地工业用途自来水价3.0元/立方米计算,企业每年节约水费1218万元,有力降低了企业的用水成本,增强了企业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使得企业对节水项目的支持度更高,进一步推动了合同节水管理向工业行业拓展。
生态效益明显。该项目的实施使企业降低了对市政管网自来水的依赖,从源头上减少了对饮用水水源地水资源的抽取,有助于维持当地饮用水水源地水量充足和水质清洁。该项目助力企业实现废水零排放,降低了对自然水体的污染,对整个区域的生态环境保护和水生态系统的健康有着积极的影响。
社会效益显著。该项目的成功实施,提升了地方政府和企业的环保形象,推动吸引更多的资源和合作伙伴,助力当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