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合同节水管理是贯彻落实“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治水思路的有力举措。“十三五”期间,各地积极推动合同节水管理工作,在公共机构、高耗水工业、供水管网漏损控制等领域实施了一批合同节水管理项目。我们在全国已实施的合同节水项目中遴选典型案例奉献给广大读者,为各地推广合同节水管理工作提供经验借鉴,调动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节水事业,大力促进节水服务产业发展。
水利厅率先垂范 合同节水方兴未艾
——广西壮族自治区水利厅合同节水项目案例
一、项目背景
2019年2月开始,广西正式向全区高校征求引入合同节水管理模式意向;4月中旬,由自治区节约用水办公室带队,组织了广西大学、北部湾大学等7所有意愿开展合同节水项目的高校赴河北工程大学学习合同节水管理模式,参观先进节水改造措施;5月—7月,广西开展了针对广西75所高校、110个校区的用水现状大调查,形成正式报告文件,指导各高校根据报告认真按照《节水型高校评价标准》(T/CHES 32—2019)中的评分细则进行查缺补漏,有序改造;8月,自治区节约用水办公室根据对区内外节水服务公司的广泛调查,遴选了15家节水服务公司,形成了《高校合同节水服务公司名录》并分发各市水利局,要求其协助有意向的高校进行“点对点”对接,助力搭建好服务平台。
然而,在这一系列的努力下,截至2019年9月,真正着手实施合同节水的高校仅为1~2所,且尚处于方案编制的初期阶段。各市、县水利(水务)局对于合同节水项目究竟如何开展仍然模糊不清,理论上的认知亟待实践来证明。
二、实践举措
在这样的环境下,自治区水利厅创造性地在节水型机关的建设中引入节水效果保证型合同节水管理项目。经过深入研究合同节水内涵和与第三方福水智联技术有限公司进行反复交涉,2019年9月12日,广西水利厅最终签订了广西第一个合同节水项目,为指导广西的节水工作首践求真务实之路,勇立率先垂范之风。
合同内容包括:(1)安装系统及智能远传水表32块;(2)指导甲方调试至整个节水监测系统正常运行;(3)对甲方人员进行1次产品现场使用说明和1次远程培训;(4)为甲方提供用水或节水改造建议,协助甲方分析用水异常或人均用水超定额现象;(5)为甲方的机关节水相关管理制度提供指导性建议。
该项目依托的节水监测系统采用B/S结构(Browser/Server,浏览器/服务器模式)进行建设,可以在任何地方进行操作而不用安装任何软件,有能上网的电脑即能有效使用。系统主页面主要用于展示水平衡监测情况、用水定额情况、用水情况、用水设备等,方便水利厅后勤人员进行管理。如图1~图3所示。
图1 节水监测系统界面展示
图2 智能远传水表——二级计量
图3 智能远传水表——三级计量
此外,合同规定:乙方公司保证在未来3年的合同期内,水利厅办公大楼的节水率不低于2016—2018年用水总量的10%,并在项目通过验收后60日内,向水利厅出具担保项目期间节水效率为10%的银行保函,保函金额不低于项目3年合同期内的节水预期效益。
三、主要成效
通过节水效果保证型合同的签订和各项内容的落实,主要成效一是通过智能远传水表的安装,使单位一、二级用水计量率均达100%,对各功能区、各楼层的用水管理更加精细化;二是通过节水监测系统中“水平衡测试”模块对管网漏损情况的实时监测,可以及时发现管网漏损情况,且无须额外通过第三方公司出具水平衡测试报告;三是通过服务公司为单位提供的节水诊断报告书,发现因用水终端感应器失灵而造成了用水异常点一处,经及时解决后,有效避免了每月约100m3的漏水量。根据工程改造完成后的11月用水量估算,全厅每日人均减少用水8.38L,全年减少用水量2352m3,降低水费支出6327元。四是通过服务公司对广西水利厅用水管理人员的培训,提高了单位用水管理人员基于节水监测系统的数字化应用能力和对单位用水概况的分析能力。五是通过合同节水履约保函的约束,对单位节水预期效益作了有效担保,维护了合同期内单位的经济效益。六是通过合同的签订,使广西节约用水工作的行政管理人员熟悉了合同节水项目的签订和管理,为下一步指导广西全区的合同节水工作养成了业务骨干;如在自治区水利厅指导下,2019年11月,崇左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院以“节水效果保证+效益分享”的方式签订合同,成为了广西第一个在高校中采用合同节水管理模式的单位,随后,多所高校开始联系水利厅或地市水利局拟开展合同节水项目。2020年3月,百色市水利局成功与第三方签订合同,成为了广西第一个在市级公共机构中采用合同节水管理模式的单位,贵港市水利局、梧州市藤县水利局等踵武相承、紧随其后,通过向广西水利厅、百色市水利局请教而积极编制方案、拟定合同。
四、经验启示
合同节水的具体推广和落实需要水行政主管部门对此有深刻的理论认识,而如果管理人员具有一定的实践经验,无疑会使工作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没有机会实践,也要大兴调查研究之风,用研究数据说话,以实际案例服人。
目前,合同节水主要有3种模式:节水效益分享型、节水效果保证型和用水费用托管型。其中效益分享型适用于节水潜力较大、效益较高的单位,如学校、医院以及水价较高的地区范围内的相关单位。效果保证型属于通用型,使用范围最广,因为此类合同类似于购买“保险”,即用水单位与服务公司就用水管理的预期效果签订合同,如未达到节水效果,企业须对用水户进行一定的赔偿,如本文中广西水利厅的案例。用水费用托管型,即用水管理完全外包,适用于缺乏日常用水管理部门的中、小型私人单位。因此,合同节水管理模式的选择,一定要科学分析、因地制宜地进行推广和落实。
针对本文案例,现列出签订节水效果保证型合同的具体步骤如下,为有意愿开展合同节水的单位提供实操参考。
(1)选公司。选择一家节水服务公司,或有节水改造经验的建筑公司、物业公司等。
(2)谈项目。与服务公司就具体的建设项目进行规划,如管网改造、器具更换,或本文中的平台安装,等等。特别地,节水效果保证型合同不一定非要有具体的项目内容,可以直接就年用水量的控制指标完成情况定下赔偿协议等。
(3)定协议。和该公司定下服务协议,包括:保证年节水率达到百分之多少或保证年用水量控制在某一红线下,如未达到,则如何赔偿;定期在单位巡检管网、用水终端,是否存在“跑、冒、滴、漏”问题;派遣专业人员为单位后勤人员进行培训;每半年或每一季度,为单位分析一次用水情况,是否满足用水定额?哪块功能区用水偏多,下一步应该注意什么?等等。
(4)签合同。签订合同,同时让服务公司在银行开具履约保函对合同形成最终约束。
五、其他问题
2020年,广西水利行业节水机关中市、县一级,纷纷引进节水效果保证型合同节水项目,无论从意识上还是实际工作中,都深刻领会了新时代治水思路的重要内涵。但对于合同节水的经典模式——“效益分享型”,其适用对象的节水效益分成如何实现,迄今仍存在重要障碍。
广西鼓励各校在开展节水型高校建设中,积极引入合同节水管理模式。但在学校财政具体的支出上尚存在问题:如节水效益的财政预算如何申报;学校按照一定比例从节水效益中获得的收益,是否可以统筹调剂其他工作事项,又是否能通过审计;合同节水的合同周期如何克服政采招“服务标”年限的桎梏问题,等等。亟待自上而下地从财政部门方面解决该问题,这也是广西下一步就合同节水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