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节水文章 守护生态水城 推动涟水高质量跨越发展
淮安市涟水县委书记 洪然
涟水县地处江苏省北部、黄淮平原东部,境内有古淮河、盐河、涟河、漪河穿城而过,自古就有“涟漪佳绝地”美誉。受资源、人口等要素影响,全县人均水资源量533.9立方米,属于相对缺水型城市。近年来,涟水县紧紧围绕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按照“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治水思路,聚焦擦亮“生态水城”城市名片,持之以恒保护水生态、用好水资源、发挥水效益,努力蹚出一条高质量节水发展之路。2022年,涟水县被水利部认定为全国第五批节水型社会建设达标县(区)。
聚焦“三项机制”,高站位谋划构建节水格局
始终把节水型社会建设作为践行“节水优先”治水思路的一项重要政治任务、重大民生工程,高点定位、统筹协同,有效形成科学节水工作体系。
一是高位推动明责任。全面加强党对节水工作的全面领导,严格落实党委、政府主体责任,成立由县主要领导任组长的创建国家级县域节水型社会达标县领导小组,高效统筹创建工作。坚持以水而定、量水而行,编制印发《涟水县节水型社会建设“十四五”规划》《涟水县创建国家级县域节水型社会达标县工作方案》,明确部门职责,压实各方责任,为高质量开展节水工作明确了方向。
二是系统规划重双控。立足涟水县情、水情,加强用水定额管理、计划用水考核、用水统计制度等节水基础,健全农业用水精准补贴、居民用水阶梯水价、水资源有偿使用、节水“三同时”等节水制度,严把用水总量和效率双控关。建立县级重点用水单位名录,加强重点监控,定期开展水平衡测试和用水审计,节水效能显著提升。
三是督考结合强推进。制定年度节水考核方案,强化考核结果应用,把好节水评价审查关。全面推行取用水规范化建设,常态开展巡查、严厉依法打击,实现从水源地到“水龙头”的全过程监管。近年来依法封填深水井113眼,查处无证擅自取水、破坏水生态等水事行为16起。
聚焦“三项重点”,多领域施策筑牢节水屏障
紧盯工业、农业、生活三大重点领域,系统谋划节水工作各项举措,全力以赴抓重点、攻难点、补短板,以用水效益提升推动发展质效攀升,万元GDP用水量在全市高质量发展考核中连续两年全市第一。
一是重抓农业节水促“增收”。涟水是农业大县,农业是全县各行业中用水的“大户”。结合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健全农田水利工程长效管护机制,加大对涟东、涟中、涟西、淮涟四个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投入,积极推广喷灌、滴灌、微灌等现代化农业节水灌溉技术,促进农业节水技术推广与应用,实现农业节水从“大水漫灌”向“精准滴灌”转变。目前,已建成高标准农田16万亩,灌溉水利用系数达0.605,四个灌区相继创成省级、国家级节水型灌区。
二是重抓工业节水强“减排”。坚持节约优先、绿色转型,全面推进节水型企业创建,推行纺织、造纸、化工、绿色食品等重点用水行业水平衡测试,严控高耗水新建改建扩建项目。持续开展企业节水“两超”整治、“双随机、一公开”等专项行动,指导企业计划用水,推广应用高效冷却水、循环用水、中水回用等绿色制造、节水减排工艺和装备,逐步降低单位产品用水量。累计创成省市县节水型企业23家,2022年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同比下降16%。
三是重抓生活节水提“质效”。严格按照“示范先行、以点带面”工作思路,扎实推进节水型机关、单位、小区和学校等载体创建工作,创成节水型单位37家、节水型学校27家、节水型小区19家。同时,推动改造城镇供水管网、更新落后管材等,实施饮水安全区域供水管网全覆盖,建成备用水源地达标建设工程,实现全县城乡居民饮用水同网、同质、同服务,城市供水管网漏损率降至10.83%。
聚焦“三个维度”,全方位宣传凝聚节水共识
坚持共建共享发展理念,全方位、多层次、多渠道开展节水宣传,着力构建全面参与治水节水体系,带动全社会由“被动节水”向“主动节水”转变。
一是坚持面上推广。紧扣“世界水日”“中国水周”、城市节水宣传周等重要时间节点,灵活采用“线上+线下”形式,组织深入城乡开展节水宣传进企业、进机关、进学校、进社区、进灌区、进乡村活动,制作发放各类宣传单、纪念品,大力宣传节约用水、生态保护等内容,切实营造人人响应、人人参与节水型社会的浓厚氛围。
二是强化示范引领。充分发挥省市县节水载体引领作用,以点带面开展节水知识业务培训,健全水务经理制度,广泛动员参与全国节约用水知识大赛,进一步增强广大群众节水、惜水、爱水意识。其中,炎黄职业技术学院在全国节约用水知识大赛中连续两年获奖,2023年荣获“学校优秀组织”第三名。
三是深化科技赋能。依托县水利科研站打造节水教育基地,先后取得3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6项课题先后荣获国家农业节水科技二等奖、江苏省农业科技推广二等奖。联合炎黄职业技术学院节水志愿者对全县中小学生开展“大手牵小手”节水教育活动,扩大节水型社会建设覆盖面,让更多人成为节水的传播者、实践者、示范者,为涟水高质量跨越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活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