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银川市:让有限水资源释放更大效能
时间:2025-08-21 来源:《中国水利报》秋高气爽,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贺兰县常信乡四十里店村的稻渔空间内,由各种水稻“绘制”而成的“稻田画”日渐清晰。得益于黄河水灌溉,银川稻香鱼肥,瓜果飘香。
作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样板,贺兰县强化农业节水增效,在拓展稻渔空间方面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注重高效节水,确保农业持续增收,逐步发展成第一、第二、第三产业融合的农业综合体。
银川市地处西北内陆干旱区,多年平均降雨量不足200毫米,不到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是一座重度缺水型城市。近年来,银川市积极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全力建设“四水四定”试点市,让有限的水资源释放更大效能,为水资源短缺城市绿色高效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银川市第一再生水厂/孟砚岷
开发利用“第二水源”
在银川经济技术开发区宁夏电投银川热电有限公司全厂水资源综合利用改造项目现场,工作人员用量杯接了一小杯经特殊技术再处理的“新生水”。这杯水清澈通透、无色无味,肉眼看与纯净水别无二致,很难让人将其与进入污水厂前那浑浊泛黄的污水联系起来。
这些经过处理的再生水通过输水管道,源源不断地为热电公司生产用水“减负”。作为达到相应水质标准的再生水,它们成为企业的“第二水源”,极大地缓解银川热电乃至银川市的供水压力。近年来,银川市大力实施宁夏电投银川热电有限公司水资源综合利用改造等技改项目,实现年节水超800万立方米。
在实施高校节水专项行动中,银川市水利部门在5所高校建设7套分布式污水处理中水回用设施,年节水65万立方米;完成银川经济技术开发区污水资源化利用配套再生水回用等项目建设,工业再生水年供给能力提升至1600万立方米;完成银川市南部再生水河湖生态利用,银川市第二、第四、第六污水处理厂片区再生水河湖生态利用等项目建设,让河湖生态再生水年供给能力提升至4580万立方米。
如今,凭借“城在湖中,湖在城中”的生态景观,银川拥有“塞上湖城”新称号。
高效推进“四水四定”
大自然赋予银川壮美,却也带来水资源短缺的严峻考验。
2024年,银川市被确定为自治区“四水四定”唯一市级试点,率先启动基于水资源承载能力的“四水四定”专题研究,出台自治区首个《银川市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示范市“四水四定”实施方案》。此后,市、县(区)两级成立党委、政府主要领导任双组长的工作专班,细化工作方案,高效统筹推进试点工作落地。
随着以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节水控水攻坚和用水权改革三大举措为抓手,以用水权改革、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水资源费改税等关键任务为补充的“规划+政策+改革”系统推进保障体系逐步完善,“四水四定”试点市建设确定的25项重点任务全面完成,110个重点项目全面开工建设。
水资源变“水资产”
今年5月,银川市完成全国首笔河湖生态再生水利用置换用水权交易,置换交易水指标150万立方米,彻底打通“再生水—黄河水—产业用水”置换通道,充分保障了中环光伏等重点企业新增用水需求,有力推动水资源向水资产转变。
银川市以深入推进节水控水为目标,加快实施水资源结构优化、深化用水权改革、加强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开展节水载体创建等重点任务,有效缓解园区水资源短缺状况。
开展用水调查、建立用水台账、推进用水权确权……银川经济技术开发区进一步优化水资源配置,全面提高再生水循环利用效率,让水资源充分“活起来”。截至目前,银川经济技术开发区累计创建自治区级节水型企业10家、银川市级节水型企业30家,其中年用水量50万立方米以上企业的节水型企业创建率达60%。
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银川市从整体谋划到顶层设计,从局部探索到多点突破,成立市用水权改革专项领导小组,统一开展组织协调和工作调度,构建起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统筹,分管领导主抓、部门包抓、专班专抓的工作机制,高质量完成农业、工业和养殖业确权工作,建立《银川市金融支持用水权改革的实施方案》等20余项改革制度,累计完成用水权交易100笔,交易水量6.938亿立方米,交易金额7.13亿元。(记者 孟砚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