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行业 >   >  正文

湖北推进再生水利用试点建设

时间:2025-05-26 来源:湖北省水利厅

今年以来,湖北省各再生水利用试点地区紧扣“规划引领、工程落地、机制创新”主线,压茬推进节点任务,再生水利用率明显提升。

“三级联动”夯实责任

省级统筹抓总:湖北省级层面建立水利、发改等多部门协调机制;省水利厅实行月调度、季督导、年评估制度,及时发现和协调解决项目审批、资金整合等难点问题。市县专班推进:当阳市将再生水利用纳入市委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重点任务;枣阳市成立市长任指挥长的建设指挥部,组建工作专班;仙桃市建立政府主导的多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压实属地责任。强化督导提效:省人大、长江委及省水利厅联合开展多次督导,市、县适时对照责任清单与时间节点进行自查,推动工程与非工程措施协同落地。

“一地一策”优化设计

湖北省水利厅联合发改等六部门严格审查试点方案,经省政府批复后报水利部备案,形成差异化发展模式。国家试点精准定位:当阳市将试点工作融入《流域治理总体规划》,构建再生水配置体系,通过人工湿地提质尾水,助力工业节水和农田灌溉用水;枣阳市规划农田回灌管网,实施再生水补给农业灌溉和生态湿地修复工程;仙桃市推进污水处理厂尾水提标,探索城市杂用和工业园区协同利用模式。省级试点创新突破:松滋市结合乡村振兴,建设1.2万亩再生水灌溉高标准农田;荆门市掇刀区针对化工园区需求,设计采取分质供水、梯级利用技术路线;黄石市下陆区依托磁湖湿地公园,推行再生水补给城市内湖生态补水模式。

“多元协同”要素支撑

资金保障加力:在确保用好中央资金的同时,湖北省财政累计投入专项资金2380万元,加大地方配套和社会融资力度;当阳市叠加地方配套及银行融资5.49亿元,枣阳市、仙桃市分别配套2.28亿元、3.26亿元,形成中央引导、地方配套、社会参与的多元投入机制。技术攻关赋能:枣阳市联合武汉大学研发“超滤+反渗透”双膜工艺,提升化工园再生水水质;荆门市掇刀区试点“电渗析除盐技术”,有效破解高盐废水利用难题,降低工业回用成本25%。能力培育提质:湖北省每年开展专题培训,培养技术骨干;黄石市下陆区引入中国科学院水生所专家团队,为磁湖生态补水工程提供技术支撑。

“点面结合”场景应用

国家试点树立标杆:当阳市在田鑫建材、六国化工等企业推广再生水循环冷却利用,年替代新鲜水800万吨;枣阳市熊河水库灌溉周边2万亩农田,减少化肥使用15%;仙桃市再生水用于主干道冲洗,市政杂用水覆盖率超70%。省级试点各显特色:松滋市建成再生水灌溉示范区,实现水稻亩均节水30立方米;荆门市掇刀区直供亿纬动力、格林美等企业再生水,企业年节约水资源税(费)超500万元;黄石市下陆区向磁湖补水400万吨/年,湖泊水体透明度显著提升。工程试点启动实施:襄阳市襄城区再生水利用工程入选全国首批计划,拟‌推广MBR膜生物反应器全域覆盖模式‌,建成后可年新增再生水利用量240万吨。

责任编辑:许晨阳
技术与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