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浅山地区节水灌溉“润”出产业新活力
近年来,青海省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治水思路和关于治水重要论述精神,坚持“四水四定”原则,着力转变用水方式,积极探索缺水地区农业节水发展新路径,探索出一条西北半干旱高原缺水地区的节水灌溉“苏尔吉模式”。
西宁市湟中区苏尔吉村处于湟水浅山地区,东西两侧山岭沟壑纵横,地形破碎,高寒缺水。以前,传统漫灌方式不仅浪费严重,还常常导致地块被冲毁,农作物产量不稳定,一亩地年收入不到六百元。为了让“水够用、水好用、心踏实”从期盼变为现实,村“两委”在省、市、县水利部门的指导下立足该村实际水情,通过上项目、调结构、强管理的思路,践行节约用水理念,将灌溉方式由原来的大水漫灌转变为精准灌溉,亩均用水量由636立方米减少到300立方米,节水率超50%,农业生产从高耗水模式转型为高效节水模式,一亩地年收入提高至两三千块,实现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思想意识破冰,用水理念从“要我节水”转变为“我要节水”
“水是庄稼人的胆,修好水利,种田有底气”,苏尔吉村立足依靠蔬菜产业发家致富的发展定位,切实将“节水优先”贯穿于乡村振兴的全过程。村民们摒弃了水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错误观念,从“要我节水”转变为“我要节水”,家家户户明白“水要省着用”。在省、市、县水利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村“两委”主动扛起责任,2012年申请省水利厅水利发展资金200余万元,并全程参与节水项目的规划、建设与后期维护,实施了苏尔吉村节水灌溉工程,新建200立方米蓄水池1座、检查井23座,埋设管道21.7公里,铺设移动式软管11.75公里,对600亩梯田实施喷灌系统配套建设工程。十几年来,这项惠民工程在平均海拔2600m的浅山地区持续释放能量,为村庄的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以水定地布局,种植结构从单一转变为多元
西宁市加强计划用水管理,坚持“有多少汤泡多少馍”,指导村委会制定切实可行的节水计划和灌溉制度,坚持把有限的水资源用在刀刃上,不断提高用水效率。苏尔吉村聚焦现有的灌溉设施,不断调整种植业结构,按照突出特色、扩大规模、强化基础、增加效益的思路,大力发展蔬菜产业,成立种植合作社,引进先进的节水技术和设备,配套建设PE/PVC管网系统,使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从0.45提升至0.85。灌溉有了保障,村里的种植品种从原来的油菜、大豆、小麦3种扩展到了西蓝花、菠菜、甘蓝、油菜薹和生菜等10多种。多元化的种植结构让村民的增收渠道越走越宽,既提升了农户收入,又巩固了脱贫成果。
优化管理成效,乡村“节水红利”转化为“产业活力”
“这节水灌溉设施可是咱们的‘聚宝盆’,得好好爱护。”这是如今苏尔吉村村民常挂在嘴边的话。在村“两委”的带动下,村民们主动参与到设施的日常维护中,形成了谁使用、谁维护、谁受益的良好机制。村里还选派1名水保管护员定期对主管线路进行隐患排查和维护。灌溉设施稳定运行后,人工投入减少30%,每年节约用工成本约10万元;蔬菜产量稳定在1500吨以上,年收益达600余万元;粮食作物总产量稳定在285吨以上,形成“节水—增产—增效”良性循环。蔬菜种植业还为周边脱贫户提供了丰富的就业机会,累计发放务工工资25万余元。从昔日的靠天吃饭到如今的节水增效,苏尔吉村的节水灌溉项目不仅节约了水资源,更激活了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产业发展越来越好,村民的日子也越过越红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