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普与文化 >  文化 >  正文

你知道与堰工同吃、同住、同劳动的“浩气李冰”吗?

时间:2023-12-13 来源:成都水务

bdupload/image/202312/1702431279577589277.jpg

被誉为“天府之国”的四川,因其土地肥沃、物产丰富且最适宜人类居住而闻名。然而在古代,四川长年非涝即旱,当地人民世世代代同洪水作斗争。

直到战国时期,秦昭王任命李冰为蜀郡守,派他去制服岷江水患。李冰便率领民众修建了都江堰水利工程,将川西泽国变成了“水旱从人,不知饥馑”的沃土。

后世怀念李冰,却不单因为他是一名水利专家,更因他是廉洁勤政的典范。

在李冰身上,“勤”体现在勤政务、矜老疾、话艰困。李冰作为蜀中第一高官,丝毫没有官架子,上任时轻车简行赴蜀任职。一到任,他便拒绝了近百台“接风宴”,将精力用到关注底层民众的疾苦。

刚到蜀地,李冰便开始巡察民生,查勘水患。他脚穿草鞋,手拄竹杖,与儿子李二郎一路步行,从成都溯岷江而上,经过千里路途,直抵岷江源头,沿途踏勘山势水势,带回大量珍贵的资料。

当亲眼看到当地的严重灾情后,李冰便下定决心“治蜀先治水”。他废寝忘食,查阅大量资料,总结前人治水的经验,最终提出了“分洪以减灾,引水以灌田”的治水方针,率领民众在岷江上修建了防洪、灌溉、航运兼顾的都江堰水利工程。

bdupload/image/202312/1702431307292978101.png

如果说“勤于政事”是从政者的职责所在,那么“廉俭”则是李冰的生活写照。在都江堰水利工程建设的8年里,李冰坚持住茅草工棚,睡简陋的木板床,每日辗转于修堰工地,与普通堰工一起早出晚归,同吃、同住、同劳动,还常常身先士卒,鼓舞着建堰人民的士气,解决了一个又一个工程中的难题。

都江堰建成后,为了避免堤毁人亡的悲剧发生,勤政的李冰便开始为都江堰的维护和岁修总结经验。他在江中“立三石人”使岷江“水竭不至足,盛不没肩”,这也成为世界上最早的水位观测计量工具。在千百次实践中,李冰总结出都江堰的岁修口诀,为后代维修都江堰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成功解决了成都平原中南部水患问题后,李冰没有居功自傲,更没有贪图享乐,仍然心系百姓,继续前往沱江水系的什邡兴修洛口堰,解决成都平原中北部的水患。最后,李冰积劳成疾,病逝于治理石亭江的工地上。

bdupload/image/202312/1702431323522125061.jpg

清清白白为官,勤勤恳恳为民。百姓为怀念李冰的功绩,自发捐资在都江堰岷江东岸建起二王庙,每年祭祀,褒扬李冰父子业绩。


责任编辑:王盛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