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大同市:农业节水为塞上丰产添新彩
九月的山西省大同市云州区,饱满的黄花花苞在立秋暖阳下微微颔首,万亩农田生机勃勃。
虽已有600余年种植历史,但农业用水短缺始终是制约云州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因素。大同市近年来多管齐下助力农业节水增效,“四节两增”成为了全面提升粮食单产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升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的重要法宝。
在云州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黄花田间,滴灌、喷灌等高效节水灌溉随处可见。田间地头涌动着“节水、节肥、节药、节工,增产、增收”的智慧。
“由于滴灌带出水点作用于作物根部,无需灌溉全部土壤,亩单次用水量差不多10至15吨,与大水灌溉方式相比较,节水率可达60%。”对于膜下滴灌集成技术的应用,农民最有发言权。
大同市近年来加快推进高标准农田节水配套现代化建设与改造,通过实施高标准农田工程和膜下滴灌集成技术,重点推广以全膜双垄沟播、膜下滴灌、水肥一体化为主的高效节水灌溉技术集成模式。
截至2024年年底,大同市建成高标准农田234.2万亩,推广实施膜下滴灌面积81.5万亩,占高标准农田面积的34.8%,2025年突破100万亩,有力促进农业抗旱节水和高产高效发展。
如今,这片曾在古文中被描绘为“不养桑蚕不种麻”的土地早已换了模样,曾经盛夏里纵横交错的漫灌沟渠,如今在田垄间难觅踪迹。取而代之的,是田埂边整齐排列的黑色滴灌带,它们沿着黄花根系的走向延伸,细密的水珠顺着管壁的微孔缓缓渗出,悄无声息地浸润着干燥的土壤。正是这些改变,让这片干旱半干旱地区的金色花海,在节水与丰产的平衡中绽放得愈发蓬勃。
大同市还将节水灌溉技术推广到了玉米、向日葵等种植领域。在上庄万亩示范区内,田间饱满的玉米棒坠得秸秆弯了腰,向日葵花盘在风中轻轻摇曳,晕染出一片丰收的暖色调。
2025年年初,大同市粮食产量实现“十五连丰”的好消息不胫而走。2024年,在膜下滴灌项目的支持下,大同市多个县区、多种粮油作物平均单产屡创新高。平城区西谷庄村“北斗+智慧农业”项目玉米亩均单产达到2481斤,较2023年提升333斤,增幅达15.5%,创全市玉米单产最高纪录。
同时,结合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大同市构建“土壤—作物—环境—病虫害智能感知”的农田生产环境自动监测系统,精准把控土壤墒情、气象信息、作物长势及病虫害状况,指导农户科学灌溉施肥,让每一滴水、每一分肥都物尽其用。(记者 李博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