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解读 | 中国灌溉排水发展中心副主任王欢:系统推进农业节水增效 筑牢粮食安全水利基础
建立健全农业节水增效政策制度体系,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对提升国家粮食安全保障水平,促进灌区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作为我国农业节水与灌区管理的技术支撑单位,中国灌溉排水发展中心(以下简称灌排中心)在政策与战略研究、规划编制、技术标准制修订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记者围绕农业节水增效的实践与创新,专访了灌排中心副主任王欢。
问:《关于全面构建节水制度政策体系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建立健全农业节水增效制度政策体系提出了明确要求。请问开展了哪些工作,取得了哪些成效?
王欢:我国能以占世界9%的耕地、6%的淡水资源,养育世界近18%的人口,大力发展农业节水功不可没。近年来,水利部坚持节水优先方针,在农业节水政策、技术、服务体系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是推动健全科学灌溉制度体系。不断完善灌溉试验站网,推动建成152处灌溉试验站,其中6处被认定为水利部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在作物需水规律试验、灌溉制度研究、节水灌溉新技术推广方面开展了大量工作,为实现科学灌溉提供了基础支撑。全面推行用水定额管理,发布了14项主要农作物灌溉定额,并定期评估,确保用水定额覆盖性、合理性、先进性、实用性。
二是加快完善用水计量监测体系。一方面扩大计量覆盖面,要求在新建和改造大中型灌区时同步安装计量设施,通过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推进斗口计量,在泵站机井推进“以电折水”,实现5万亩以上大中型灌区取水口全计量。另一方面提高计量准确性和实用性,出台相关技术标准近30项,规定量水精度、量测性能和施测环境;加大培训和宣传力度,指导灌区结合实际选取计量设施设备,并定期率定。
三是持续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2016年以来,督促指导各地建立健全农业水价形成、用水管理、工程建设和管护、精准补贴和节水奖励四项机制。截至2024年底,全国已实施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的面积达到10.3亿亩,有效促进了农业节水和农田水利工程良性运行。2023年起,水利部组织两批46个试点开展深化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推进现代化灌区建设试点工作,取得明显辐射带动作用。
四是积极探索市场化节水机制。借助全国水权交易平台,推进农业节余水量水权交易。开展2批43个深化农业用水权改革试点,进一步激活用水权交易。鼓励采取“灌区+”“水利+”以及合同节水管理等模式,以政府投资为主,统筹灌区水费、水利资产经营、水权交易等收益,吸引社会资本参与灌区建设和管护,形成了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五是不断创新农业节水技术与服务体系。发布农业节水相关国家及行业标准30余项,以及四批《国家成熟适用节水技术推广目录》,指导各地因地制宜推广应用84项节水灌溉技术。引导各地引入第三方社会力量拓展服务,提供专业化节水灌溉服务。
问:现代化灌区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节水高效”。推进灌区现代化建设,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迫切需要,也是建立健全农业节水增效制度政策体系的关键环节。请问“十四五”期间,在推进灌区现代化建设方面主要做了哪些工作?
王欢:水利部高度重视灌区现代化建设,持续推进,不断提升农业用水效率,夯实粮食安全的水利根基。
一是做好农田灌溉发展顶层设计。印发《全国农田灌溉发展规划》,坚持以水定地,聚焦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灌溉发展需求,与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建成高标准农田等方案充分衔接,分区分类提出了灌溉水源保障和灌区建设改造任务。
二是大力推进灌区节水改造。“十四五”期间,对1900多处大中型灌区进行了节水改造,不断完善灌排工程体系。我国耕地灌溉面积较10年前增加了1亿亩左右,相当于9个都江堰灌区。与“十三五”末相比,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从0.565提高到0.580,耕地灌溉亩均用水量由356立方米下降到342立方米。
三是不断提升灌区管理效能。推动灌区标准化管理建设,使管理工作有章可循。全国1300多处大中型灌区和灌排泵站开展了标准化管理建设,其中37处通过水利部评价。选择49个灌区开展数字孪生灌区先行先试,通过数字赋能,灌溉更加精准、高效,智慧化水平明显提升。
四是创新灌区投融资体制机制。以农业水价综合改革为“牛鼻子”,充分发挥政府引导和市场机制“两手发力”作用,按照灌区建设时间、取水方式、作物种类等优化政策供给,广泛吸引社会资本参与灌区现代化建设和管理。2024年两批试点共吸引59.3亿元金融信贷资金、社会资本投入灌区现代化建设,有效促进灌区建管良性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