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杭州市:多领域协同书写节水增效新答卷
浙江省杭州市虽地处江南水乡,坐拥钱塘江、西湖,但人均水资源量却不足1600立方米,低于全国人均水平。随着节水型社会建设的持续推进,杭州市正以更高标准、更实举措,大力推动水资源高效利用和全社会节约用水,促进节水工作持续走深走实,打出农业、工业、公共、生态“组合拳”。
五维协同 引领农业节水新实践
杭州市以系统性思维构建“设施建设、长效管护、数字赋能、精准计量、创新驱动”五维协同的农业节水全链条体系,构建现代农水工程网络,促进长效管护运维,打造智慧节水平台,健全科学监测体系,创新协同节水机制。2024年杭州市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升至0.613,全年累计节水655万立方米,为全国特大型城市农业节水增效提供了“杭州方案”。
多方共赢 走出水资源置换新路径
在城市水资源优化配置与生态环境保护协同推进的进程中,杭州市滨江区充分挖掘自身地理禀赋,以河道分布均匀、紧邻钱塘江的天然优势为基础,创新性推出环卫绿化用水置换举措,将全区的环卫绿化用水,全部由自来水置换为河道水,推动城市公共用水来源显著优化,为城市节水与生态改善注入双重活力。此举预计全年可置换优质自来水50万立方米,节约数百万元用水支出。
循环赋能 打造工业节水新标杆
作为杭州市的工业大区之一,萧山区聚集了大量纺织、印染等高耗水行业,区域用水需求长期处于高位。近年来,萧山区持续推进工业节水改造,通过建立健全节水激励机制、加大节水技术改造支持力度、严格执行用水定额管理,推动重点企业实施技术升级与管理创新,从源头到末端精细化用水,全区工业用水效率显著提升。截至目前,全区省、市两级节水型工业企业达146家,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较2020年下降16.26%,成功探索出一条以水定产、循环利用、科技赋能的节水路径,为打造人水和谐的美丽萧山奠定更坚实的水资源保障基础。
效益共享 树立景区节水新典范
西湖作为世界文化遗产与国家5A级旅游景区,年均接待游客超3000万人次,苏堤公厕日均使用量高达8000人次,传统洁具耗水量大、排污不畅、异味难除等问题长期困扰景区。为此,景区创新引入效益分享型合同节水管理模式,节水服务企业提供全程维护,有效降低了公共节水设施更新的资金投入,双方按照约定比例分享节水效益。企业自主研发的磁感控制洁具帮助景区精准降低单次用水量,电磁阀联动磁封排污盒有效构建防臭、隔虫、阻菌屏障,进一步保障了良好的厕所环境。此举不仅实现了水资源的高效利用,让景区年节水率达60%、年减少污水排放0.56万立方米,更让小小公厕成了展示城市文明的新窗口,实现了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的协同提升。
杭州市用实际行动践行节水增效,从城市到乡村,从农业到工业,搭建起政府、企业、市民之间的互动桥梁,引导全社会共同参与到节水行动中来。下一步,杭州市将继续锚定落实水资源刚性约束制度,筑牢水资源安全防线,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水资源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