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栏 >  节水载体建设  >  正文

黄山有了节水“伴旅”

时间:2025-11-27 来源:《中国水利报》

清晨的宏村,水圳穿村而过,清流汩汩。

游客在月沼边驻足,听导游讲述“早上八点前为饮用水,八点后方可浣洗”的古训。

“宏村本身拥有600多年历史的人工水系,水圳、月沼、南湖构成了独特的‘牛形’布局,活水文化深入人心。”安徽省黄山市节约用水办公室主任程凯指着宏村水系图,介绍着当地先祖巧妙设计的水系。

bdupload/image/202511/1764223485070921846.jpg

水美宏村/魏宇翔

当承载六百年徽州文化的古村落,融合现代治水智慧,时光长河泛起新的浪花。2022年,黄山市水利局将宏村选为试点,启动节水型景区创建。三年过去,“旅游+节水”的探索进展如何?

程凯介绍,村西北的拦河坝作为“牛头”,将溪水引入。水流通过1200余米的“牛肠”也就是水圳,流到家家户户门前。随后,水流汇入村中心的“牛胃”月沼,进行沉淀与调蓄,再继续向南流入“牛肚”南湖,进行最后的沉淀和调蓄,最终排入河流。这一设计充分利用了自然落差,实现了水的自流,其中还蕴含着一水多用的节约理念。“上游水圳的水最为洁净,用于饮用和洗菜;流经一段后,用于日常洗衣;最后,富含营养物质的水被引入农田,用于灌溉。”宏村工作人员解释说。

如今,这份古老智慧与现代管理相结合,延续着人水和谐的佳话。写生基地里,学生坐在画架前描摹古村风貌,一旁设置的颜料收集池承接了涮洗画笔的废水,减少了对水体的污染。“旅游+节水”主题游览路线上,导游手持小旗,正向围拢的游客讲解水系。在月沼边、南湖旁,7处节水志愿服务点有序分布,志愿者们身着统一服装,向过往游客发放宣传册,讲解节水小窍门……日复一日,这些生动的实践将节水理念印入每年约400万游客的记忆。

宏村的经验,很快被复制推广。黄山风景区随后也加入创建行列。

不同于宏村的小型村落,黄山风景区是典型的山岳型景区,景区内山高路陡,供水管网长且复杂,年均用水量达2.8万吨,节水面临更多挑战。

在管理上,黄山风景区制定了用水计量、巡回检查、资金保障等节水规章和制度。在基础设施上,对老旧供水管网进行改造,要求景区居民和商户使用节水型水龙头、坐便器等节水型设施。在宣传上,打造“旅游+节水”游览线路,对导游进行节水培训,导游身着节水主题服装,在讲解中融入节水知识。

“节水型景区不是孤立的节水工程,而是在政府引导下,景区主体、游客参与中,将节水融入景区文化、管理和发展全过程。”黄山市水利局副局长吴惠英说。

在黄山风景区的某旅游酒店,洗手间使用水滴形态水龙头,餐桌和食品包装上点缀着节水图文,与游客互动开展节水游戏。“我们不是简单地要求节水,而是把节水融入旅游体验。”工作人员说。

目前,黄山市已成功创建3个节水型景区,年接待游客总量超千万人。节水宣传寓教于乐,影响人流量大,形成良好节水示范效应,各景区单位游客耗水量平均下降约20%~30%。

“作为旅游大市,我们依托黄山旅游型城市的特点,创新提出‘旅游+节水’理念,率先开展节水型风景区建设,探索出一条‘以水为媒、以旅促节’的可持续发展路径。”黄山市水利局局长周俊介绍。

三年过去,黄山市景区节水工作成效已经显现:提前完成了2024年的节水目标,超额完成“十四五”规划指标,用水效率提升15%以上;节水理念成为景区文化的一部分,得到游客的认可,节假日常见游客主动使用节水设施并拍照分享至社交平台。

更长效的机制在于制度创新。目前,黄山市正牵头制定安徽省《节水型风景名胜区评价标准(草案)》。这一标准首次为小型村庄型、河流型等景区设立差异化指标,填补了国内相关领域的空白。标准草案已基本成稿,计划在全省推广。

除了标准引领,还有成效激励。黄山市为获得省级节水型景区授牌的风景区提供约70万元的资金奖补,并邀请第三方服务机构协助其完成节水标准相关工作。

“节水型景区有明确的节水目标和评价标准,我们会根据景区的不同情况,设定用水量减少目标,并在验收时考核达标情况。”吴惠英说。

如今,“节水”正逐渐成为黄山市旅游的新伴侣——在黄山市,游客不仅看山看水,更在乐山乐水中理解人水和谐的真谛。

责任编辑:许晨阳